当前位置: 输送机 >> 输送机市场 >> 安,会不会成为运输机的天花板
安-运输机是目前全球载重最大的运输机,是由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发生产的为苏联太空计划提供设备运输的运输机,理论上,这并不是一架军事运输机,不过也可以执行部分军事任务。
安-目前全球就服役一架,首飞在年,服役至今已经超过20年。安-运输机可以携带六名空乘人员,长度超过80米,翼展88.4米,使用6台D-18T涡扇发动机,每台推力高达.5kN。安-运输机的最高速度km每小时,航程可达1.5万公里,在疫情期间,多次承担了洲际运输任务。
不禁有人问,这么庞大的运输机,如果建造几十架,用在军事领域,岂不是对于提升远程作战作用明显?的确,越大的运输机对于大空间作战,作用越明显,那么安-会不会是运输机领域的天花板呢?
运输机的体积和吨位限制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决定能否研制和生产出成品的因素包括设计能力、材料技术、加工制造技术、动力装置研发生产能力等等,决定是否适合研发和生产的因素包括起降场地要求、市场需求、运营成本等等。
安-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该机能够成功研制并投入使用证明吨级飞机在设计制造技术上不存在根本性问题,但再大就不太好说了——如果飞机的目标吨位达到乃至吨级,其体积势必比安-要大得多,这不仅要求使用强度更高、延展性更好的机体材料,而且还需要比加工安-的机体、机翼主结构更强的大型构件加工能力,以及更强的大型构件组合能力。
目前拥有先进航空工业的国家在加工能力方面或许并不存在严重问题,但材料技术很有可能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坎。而体积和吨位更大的飞机,势必对起降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安-的起降要求已经达到4E级机场,更大的飞机预计只能在4F级机场起降,这就导致此类飞机适用场合并不多,专门研制一种只能在这些超大型机场间飞行的飞机很不划算。
而从市场角度来说,需要使用巨型运输机的货物本来就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巨型运输机只能等待零担货物凑够一个飞行架次之后再执行飞行任务,换句话说巨型运输机的使用频率极低。
因此,虽然以目前的航空器设计制造技术不见得完全制造不出比安-更大的运输机,但这种运输机的设计制造难度必然非常大,而且从经济上来说非常不划算,短期内出现此类巨型运输机不太可能。
实际上可以这样疑问一下,乌克兰还有一架完工70%的安-,为何迟迟不动工完成呢?
首先,需要的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我们知道乌克兰一年的军费也就亿美金,而要完成安-的后期建设,需要6.4亿美金,让乌克兰拿出近1/10的国防预算来建造一架飞机,显然不太现实。
其次,安-也能完成绝大部分运输任务,这让建造安-存在非硬性诉求。所以直达今天,第二架安-的机身也一直在安东诺夫的工厂漏天放置多年,现在到底还能不能用都是一回事。
第三,虽然有国家对第二架安-有兴趣,或者有意投资建造,但是又存在美国的障碍。乌克兰的很多武器卖不出去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像安-这种大型飞机的尖端技术,自然也是美国投入巨大精力防止乌克兰外销的原因。
这么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安-这类超巨型运输机很难再被制造,首先,能制造的没钱制造,想制造的又缺乏经验,最后就是国际市场对安-的需求不大。说最简单的,全球能起降安-的机场就没有多少。
军机图志一块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