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输送机 >> 输送机发展 >> 运20前我国最想要的运输机俄乌合作的安
这是一架正在土路上降落的C17运输机,自信而且优秀,如果要选全世界最出色的运输机,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头衔非C17莫属。要是要求再降低一点,那么俄罗斯的伊尔76也很不错。
C17是运输机的标杆
今天要说的是一架极其优秀但是也极其悲剧的飞机,而且就和最近的俄乌战争有紧密的关系,假如它能顺利诞生并且广泛服役,将会成为同级别当中最优秀的飞机,甚至可以取代相当大一部分伊尔76运输机,也有极大的可能进入我国服役。这就是因为俄乌恩怨导致前途渺茫的安东诺夫安70运输机。
安东诺夫的传奇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安70运输机的最早开发时间其实非常早,甚至比安和安运输机还要早。别看安和安运输机非常大,但实际上这两者的研制进度是非常顺利的,不得不佩服安东诺夫设计局在大飞机领域的出色功底,然而到了级别低了太多的安7,却远远没有那么顺利了。
显眼的四台D27桨扇发动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安东诺夫设计局就认为当时装备的安12运输机已经有些落后,因此准备研制后继机型。其实在那个时间的前后,美国也想取代C运输机,两者的想法都是增加航程增加运输重量这些常规的操作,美国那边就是C17的前身,YC15和YC14。
安12运输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我国运8的前身,和美国C运输机的性能类似。到了80年代之后,苏联认为其装备的伊尔76运输机还算不错,希望能有一种稍微大一点的中型运输机用来取代安12运输机,同时作为伊尔76运输机的补充。这种级别的运输机往往具备在简易机场起降的能力,使用涡桨发动机使得低速飞行能力和起降性能也比较好,同时油耗较低经济性也很好。于是在年,名满天下的安东诺夫设计局正式开始设计全新的运输机,当时预测也就是三四年的事,这种飞机安东诺夫随手一划拉就出来了。
安70原型机,后来因事故坠毁
安70运输机的外形非常漂亮,看起来像是西方设计的飞机,整体线条流畅但是又不失设计美感,比之前的伊尔76和安12等运输机都好看,机头不像一般运输机那么圆润,比较尖锐,机舱上部则是驾驶舱,整体的布局和一般的大型飞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比较规整,而且有苏联飞机常见的浅蓝色涂装,仪表有6个大面积的CRT显示器,没错,就是古老的阴极射线管。论先进程度,安70确实要比AM这些运输机差上不少。不过正如我们一贯所说的,大型运输机所看重的是运载能力和航程以及经济性,如果过分的堆积先进技术而没能提高上述性能指标,那么这样的先进是毫无意义的。
安70在机身两侧设计有几个大小不一的舱门供成员上下飞机,肌腹两侧有隆起结构用作起落架舱。安70的起落架设计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其前起落架为简单的双轮结构,主起落架为三组双轮起落架,两侧各有6个机轮。这样的设计和后来诞生的C17以及运20都是比较类似的,也是大型运输机通用的选择,能够显著的降低机身的高度方便装载货物。同时,安70的重量远小于运20和C17,因此轮胎的接地压强也更小,可以在部分恶劣地面起降,起降性能好于更轻的C。
尽管安70是一种定位为中型运输机的飞机,但是它的内部货舱尺寸却非常可观,从侧面的结构图能看出来,设计师尽可能的把空间留给货舱。货舱的长度达到了18.6米,宽度和高度都在4米左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文字这么夸张,但实际上著名的C5运输机内部货舱高度的最低处也只有4.1米,C17的中央翼盒处甚至更低,部分情况下会限制货物的尺寸。
安70之所以可以运送大尺寸的货物,和后来诞生的运20以及AM包括日本的C2运输机是一样的,它们并没有采用横穿机舱而过的翼盒,而是抬高机翼的位置,虽然增加了部分阻力,但是显著增加了货仓的尺寸,利用优秀的气动设计也能最大限度的弥补阻力的缺陷,这对于运送大尺寸的货物以及车辆包括直升机是大有益处的。
伊尔76运输机其实很好,但是货舱狭长,很多装备因为宽度无法运输
据统计安70能运送的苏联装备比伊尔76还多,伊尔76这个大哥可真窝囊。如果不考虑运载的重量,那么安70完全可以当成一种中大型战略运输机使用。从这里就能简单的看出来安东诺夫设计局在设计大飞机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和天赋,足够让空客波音一起汗颜。然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后面还有更惊讶的。
要说安70最为核心的部分,那么自然就是机翼以及发动机机设计,也正是因为这两项设计非常出众,使得安70拥有非凡的运载能力。在说机翼和发动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安70运输机的技术水平以及和同类运输机的对比。
安70翼展44.06米,长度40.73米,机翼面积平方米。和它最为接近的就是空客公司的AM,翼展42.4米,长度45.1米,尺寸是相当的,而且AM的机翼面积更大为.5平方米。而在运载能力方面,安70能把AM的遮羞布扒拉精光。。
安70的最大运载量达到了47吨,而AM只有37吨,差了10吨。实际上安70曾经创造过一项纪录,运载超过55吨的货物飞到了多米的高度。别说AM,运20和伊尔76也汗颜,虽然这是极限状态,和挂载9吨半弹药的阵风一样,实际意义不大,但是紧急情况下它不但能把T80运气来飞,99坦克也不在话下。更不要提AM和C2了,这俩出的汗养活了一片青青森林。
AM技术先进,但是运输能力很一般,而且价格极其昂贵
更为有意思的是安70运输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吨,AM居然更重达到吨。在实际的飞行速度方面,AM稍快于安70运输机,但安70的设计时速反而更快,完全不逊于主流的喷气式运输机,只是这个完全体一直没能问世。再来说一项重要的数据,那就是载重20吨的航程,安70也要高于AM,两者分别是千米和千米。
用运输机的标准来看,AM是不如安70的
仅仅看正常的运输能力,安70和之前美国的C运输机相当,原本打算补充伊尔76。结果性能赶上了伊尔76,补充成了取代。更为夸张的是,安70的报价基本上只有AM的一小半,充分诠释了安东诺夫在运输机领域的惊人才华,没有腐臭的资本加持,人类的创造力就是这么纯粹和强大。安70让一众大型运输机都开始自我怀疑,这还有啥诞生的必要,买它不就完了。
安70的座舱早已摆脱苏联钟表店的刻板印象,整齐划一
安70使用的发动机外表看起来像是螺旋桨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我们前面介绍过,叫做桨扇发动机。安70拥有两个共轴反转的发动机叶片,其中前桨为8片顺时针旋转,后桨叶6片逆时针旋转,外形看起来像一个非常大的菊花,很好看。此外,D27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达到了马力,比AM上使用的发动机功率更大。那么安70是怎么通过四台发动机和吨的体重实现47吨的运载量量呢?
D27桨扇发动机性能出色
你们不是老说我们是汽车节目么,那么咱们就从车说起。这是一辆多万的路特斯Evija,不是很贵,你们只要努力还是能买得起合金模型的。大家看这辆车的侧面,上弯下平,和机翼的剖面类似,高速行驶会产生升力,再加上地面效应会变得不安全。解决办法主要有这么两种,第一,让车底的空气加速并且尽快离开车底形成低压区,Evija平整的底盘有利于空气快速流动,尾部的扩散器能够迅速排出空气。在过去,路特斯还叫莲花的时候,赛车甚至是反翼结构,能让车辆吸在地面上。
第二则是利用翼面和各种进排气口产生下压力,比如前唇和后尾翼,所以别指望跑车又太低的风阻系数,想省油买纯电车啊!跑车那是把阻力变成抓地力的。
把上述的做法反着来,就能创造升力,这一点安70并没有用什么复杂的玩意,但是效果极其出色。4台桨扇发动机运转的时候可以向超临界机翼吹气,在低速飞行或者起降阶段螺旋桨的气流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升力。而且安70机翼上的襟翼结构在向下偏转的时候,能够偏转气流,产生类似于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效果,增升能力非常明显。根据统计,当安70的襟翼完全展开着陆的时候,机翼的一大半升力都是由发动机产生的气流而产生的,只有小一半的升力是来自迎面的气流。也正因为这样安70天生具备非常好的起降能力,甚至在飞行测试中直接证明该运输机可以在米长的平整地面进行起降。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可以运载多达20吨的货物。
不仅如此,安70在机身材料上也有所追求,主要材料自然是传统的航空铝材,24%的结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击中在控制面和尾翼等结构。此外,生产型的安70运输机还配备有四通道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正常情况下只需要3到4名机组人员即可。
安70-有着相当不错的短距离起降能力
简单总结一下安70的技术,这架飞机针对货舱进行优化,还很强调起降能力和运载能力,速度和增升也齐头并进。安70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一种替代安12的中型运输机运输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70运输机如果稍微放大,那么就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战略战术运输机,完全有能力将伊尔76运输机取代掉。
从大小对比能看出来,伊尔76的确更大,但是安70也不小
但是故事讲到这里,安70的辉煌就已经结束了,因为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这架飞机的浮沉史。安70刚开始研制没多久,苏联便解体,安东诺夫设计局归属于乌克兰。乌克兰虽然也继承了苏联的部分遗产,但是乌克兰的经济实力远不如俄罗斯。俄罗斯有意用安70取代部分老旧飞机,而乌克兰也打算装备一部分安70,有可能的话也想出口安70。就这样两者并没有中断研发,主要由乌克兰进行研制,而俄罗斯提供80%的研制资金,原前苏联的20多家公司都参与到了飞机的研发和销售工作当中。
俄罗斯的情况也不太好,因此原型机的首飞工作被推迟到了年。以安东诺夫的研制能力和安70本身的实力,原本可以在年就进行首飞,等于说完整的研制时间只有短短的3年,秀得其他运输机无地自容。
尽管首飞时间推迟,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安70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依旧非常高,只要完成了所有的研制和测试工作,安70前途无限。然而在年的时候,安70在试飞的当中和伴飞的安72运输机相撞,最终导致两架飞机上面的7名测试人员全部遇难。而最后的调查显示本次相撞事件是因为人为疏忽造成的,飞机倒没有什么问题。
安70机身短粗,内部容积很大
这次事故之后安70的研制情况相对平稳一些,到了年,整个项目已经花费了25亿美元。两者计划从年开始每年生产20多架飞机,而且这兄弟俩各自打算采购架和架飞机,仅仅是这两者的订单都足够安东诺夫长久的发展,更何况还有其他国家进行采购。
90年代的时候,德国也想采购安70运输机,在年12月的时候,法国德国同俄罗斯和乌克兰评估安70运输机,以作为两者的全新主力运输机,这俩是个什么地位和能力就不用多介绍了吧。安东诺夫也很识时务的推出了代号为安7X的运输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换用了西方设备的安70运输机。德国和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甚至还成立了合资公司,以便对改进安70项目进行管理和规划。德国甚至直接表明安70运输机远远强于当时空客研制的AM,更便宜而且性能更优秀同时技术也更高,更何况它还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所有优点都占全了。
如果安70可以打开欧洲的市场,那么它的地位甚至可以比肩C,但是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天生是有排斥的,最终这些国家选择了自己研制的AM,都能成立空客还搞不定运输机么,就这样,安70踏上欧洲的路被彻底堵死。
在年前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了重新规划,俄罗斯打算购买架飞机,乌克兰将购买65架。然而过了没多久,俄罗斯却对安70项目失去了兴趣,不打算继续为安70项目提供资金,而且俄罗斯方面的专家也退出了测试,兄弟俩出现了裂痕。
俄罗斯押宝伊尔76,即便是美国都得支持自己的公司
其实俄罗斯方面也并非不想和乌克兰联合研制安70运输机,主要是俄罗斯的经济实在是有限,俄罗斯更多想扶持国内的飞机研制公司,俄乌分家,关系再好也不是一家人,这么依赖乌克兰的技术,肯定会留下隐患。此外,同时研制两种类似的飞机对俄罗斯的经济增加负担。虽然在那个时候俄罗斯总统已经向乌克兰保证还会进行该计划,毕竟这是哥俩一手走到现在的联合项目。但安东诺夫已经看到了飞机的未来,因此便在年的时候找到了我国,想联合我国一起开发新的运输机,那个时候我国只有运8,运9没有诞生,运20更是没有影子。
运20表面看起来比安70没大多少,但实际上的性能取向和设计思路更接近C17
俄罗斯这边一直在犹豫,一会儿要支持安70一会儿要放弃安70,乌克兰似乎在困境中变的迷茫,打算加入北约,雪上加霜。就这样,这架原本可以在年就首飞的先进运输机一直被拖到了本世纪初期。资金的缺乏使得安70运输机进展非常缓慢,最终第一架生产型飞机直到年才完成,俄罗斯也在这一年退出这个项目,采用自己独立生产的伊尔运输机。
换发之后的伊尔76性能远超安70
到了年,由于克里米亚的问题,乌克兰和俄罗斯彻底决裂,停止了所有的军事技术合作。兄弟分手得明算账,乌克兰认为俄罗斯应该还给他们欠下的债务,而俄罗斯则认为乌克兰必须偿还俄罗斯在安70项目上花费的近30亿卢布。至此,安70没有得到欧洲的支持,俄罗斯方面也选择了退出,而我国更是有自己的计划,安70这架如此优秀的运输机居然没有了任何前景可言。
最让人遗憾的是,安70首飞了近30年,这架飞机的整体性能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依旧非常出色。只要更换一部分设备,依旧可以把欧洲的AM打得连妈都不认得,更是运8和C以及日本C1C2之流完全无法相比的庞大角色。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还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个观点,安东诺夫是属于苏联的,并不属于乌克兰,乌克兰也不配拥有安东诺夫。在苏联刚解体的时候,乌克兰是有信仰的,确实想和俄罗斯联合研制安70运输机。人们也能看到,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兄弟继续合作的话,那么苏联的余威还是在的。
乌克兰真的配不上安东诺夫设计局
然而问题在于,无论是德国法国以及整个欧洲还是俄罗斯以及中国,在接触到了先进的安70之后都表示要支持自己的飞机,尤其是隐约有着背信弃义做法的俄罗斯。逐渐败家之后,乌克兰所寄希望的自己研制飞机向其他国家出口赚大钱的美式做法是极其不现实的,就算抱大腿也得抱一个能把你当朋友的人,而不是想要一条嗓门响亮狗的人。无论是出口武器还是出口飞机,只要涉及到了商业,涉及到了利益,往往就要和自己的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牵扯上关系,这也是安70失败的绝对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