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输送机 >> 输送机发展 >> 中国能否重造安运输机全球最大飞机
对全世界来说,俄乌冲突持续到现在的一个最大损失莫过于安-运输机被摧毁。作为人类史上最庞大且载运能力最强的运输机,有且仅有1架可用的安-被炸成了残骸,至今仍留在乌克兰霍斯托梅尔机场。
作为安-的“娘家”,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曾表示,若想修复损毁的安-,可能需要投入约30亿美元的资金,这显然不是一笔小钱。不过从技术角度来想,对该机进行修复倒也并非完全没可能。毕竟,安东诺夫设计局还保管有该机的全部图纸,且厂房里还有一架仅完成了部分机身建造的安-二号机,无论是把二号机的完好零部件替换到损毁的一号机上,还是对二号机进行续造,将其打造成第二架可用的安-,似乎都是可行的方法。
然而这些都只是设想,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看,事情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种种巨大的难题都摆在眼前:
安-比我们所理解的“大飞机”还要大。目前各国民航运营的波音-空客A-等干线客机,已经被很多人定义为“大飞机”,此类飞机的起飞重量在60吨~80吨不等。而安-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惊人的吨,运载能力也高达吨~吨。即便是美国的C-5战略运输机或俄罗斯的安-战略运输机,在安-面前也同样是“小弟弟”。
有着“巨型飞机”之称的安-在研发和新造方面,很难一蹴而就,需要设计团队有相当深厚的技术底蕴。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机,冷战时期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在打造安-时,是在安-的基础上放大而来,即团队人员走过了安-大型运输机的研发之路,有着极强的技术和经验。但如今冷战已结束30年之久,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团队早已物是人非,不论是修复安-还是新造一架,恐怕难度都不亚于“从零出发”……
安-对发动机技术的要求极高。该机所使用的D-18T航空发动机的最大推力高达23吨,出自“动力沙皇”马达西奇公司之手。但马达西奇如今的状态,其实也不比安东诺夫设计局强多少,大量有经验的人才早已流失,除了手握D-18T的图纸,其已经很难再从零打造出新的D-18T发动机。
此前有人呼吁,中国可以尝试“接手”安-的修复或新造,进而转为己用,这其实并无必要。从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且海外利益众多,大型运输机强悍的运载和远距离飞行能力,对于我们有着非凡的价值。不过安-一类的“巨无霸”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超出了需求范围,其不菲的生产和维护成本,以及对机场等配套设施的极高要求,都使得该机在日常使用中显得无比浪费。
或许有人会说,一架安-能够运输5辆主战坦克,而中国的运-20或美国的C-17往往一次只能运输1辆,即“1架安-等同于5架运-20”。但实际上,这种算法并不科学。1架安-的生产成本或足够生产出10架运-20,但当我们有10个地方都需要运送坦克时,1架安-能同时满足这10个地方的需求吗?显然不可能,故二者并不存在替换性。
所以说,在运-20已经可以很好地满足中国战略空运需求的大背景下,安-运输机固然看着壮观,但对我们的实际使用价值其实并不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