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输送机 >> 输送机市场 >> 走进内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东林重工一业
至今创立30余年的四川东林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林重工”),在竞争激烈的散装物料输送设备行业中一路做到了综合实力西南第二,全国骨干企业之一。
30余年来经改制创新发展,不断壮大,于年更名为东林重工。任凭外界风风雨雨,东林重工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把散装物料带式输送机做精做强,做新做透,做出自己的理念与特色。
最近几年,东林重工逆势发展加大投入,改造车间,将生产线向绿色智能升级,年在疫情下生产经营得以平稳过渡,产品市场占有率稳中略有上升,被评为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年度专精特新冠军单位”。
1
“高人一步”
在行业激烈竞争中顺利突围
8月10日,走进位于内江市市中区工业经济开发区的东林重工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焊花飞舞,冲压、焊接、托辊……工人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原本停工放高温假,但由于订单积累越来越多,只能在保证安全,做好防暑降温措施的前提下,每日开工半天。”东林重工技术部部长袁波在一旁说道。
东林重工
散装物料输送设备行业是传统制造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突围?东林重工做到了“高人一步”。
“高人一步”是技术。“一台完整的输送设备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而每一个零部件都是我们‘钻牛角尖’的对象。”袁波指着一堆筒皮,外观看不出什么特别,“仔细看,筒皮切割面非常光滑。”袁波说,这是公司在改进生产工艺后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切管技术切割出的筒皮,相比于以前使用钢板卷制焊接工艺制成的筒皮,简化了繁琐的生产工艺,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生产成本也更低。
“高人一步”也是决策。近几年,是传统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窗口期,但受市场萎缩和竞争激烈的影响,制造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许多企业面临“不转等死”或者“转了转死”的两难境地。
生产车间
而在东林重工看来,为了企业的永续经营与生存,利用智能化来降本增效,是企业必须要走的路。近两年来,东林重工投入上千万元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陆续引进高速的焊接机器手、滚筒接焊机器人、高效托辊生产线,高精密数控机床及数字化激光下料生产线等智能化装备数十台,不仅提高了加工精度、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2
“技术创新+场景定制”
开拓产品应用领域
“深圳地铁14号线就快通车了,这里面也有我们的功劳!”袁波在谈到公司产品进军城市地铁建设领域时,兴奋不已。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排渣,要把挖掘过程中产生的渣土从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深的狭小空间中连续不断地排出,使用带式输送机就是省时省力的最佳选择。考虑到地铁建设中隧道不断掘进的情况,东林重工在设计上采用了独特的结构方式,降低了狭小空间的作业难度,大大提高了运输机在隧道作业的工作效率。
生产车间
在数千公里外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有东林重工的“身影”——一条输送距离长达16公里的超长距离环保管状带式输送系统,为客户在长距离输送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环保生态做出了突出贡献。
东林重工根据输送机使用地点、工作环境、运输物料种类的不同,为每一位客户定制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产品,如今,东林重工生产的输送机已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煤矿、港口、砂石骨料、隧道建设、城市地铁建设等多个工业领域。
管状带式输送系统
除了深耕技术与产品,东林重工还在服务上加码加力。“我们正在推进产品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领域的深度融合,研发产品设备远程监测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售后维保服务,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经营数据协同化管理、生产质量全过程把控。”
袁波表示,“创新”就是企业未来的着力点,“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步伐,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紧紧抓住国内的城市地铁建设、川藏铁路建设催生出制砂等新兴产业给散装物料传输装备带来的巨大商机,朝着‘一业为主,做精做强,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奋进。”
原标题:《走进内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东林重工:一业为主做精做强打造百年老店》